芒種,夏季的第三個節氣,標志著仲夏時節的正式開啟。此時,北方麥田金浪翻滾,南方稻秧青翠欲滴,田間地頭農人迎來了“有芒之谷可種”的繁忙又喜悅的時節。唐代詩人元稹在《詠廿四氣詩·芒種五月節》中,以節氣物候為筆觸,勾勒出一幅芒種時節的自然與人文交響圖景。
詠廿四氣詩·芒種五月節
元稹
芒種看今日,螳螂應節生。
彤云高下影,鴳鳥往來聲。
淥沼蓮花放,炎風暑雨情。
相逢問蠶麥,幸得稱人情。
首聯“芒種看今日,螳螂應節生”,以節氣名稱起筆,直點主題。引用《禮記·月令》中“芒種之日,螳螂生”的物候記載,將節氣與自然生命的律動緊密相連,“螳螂應節生”不僅是芒種三候之首的物候標志,更象征著仲夏時節的生命張力。
在如此生命力旺盛的時節,全詩充滿了動態美。“彤云”指夏日常有的積雨云,與“鴳鳥”(伯勞鳥)的穿梭鳴叫構成天地交響。詩人敏銳地觀察到大地上有著天上“彤云”的陰影,影子隨著云的流動而變化,為詩歌奠定了開闊、靈動的基調。運用視覺與聽覺的通感手法,用可感可知的意象展現節氣的變化,展現盛夏時節特有的開闊與熱烈。
頸聯“淥沼蓮花放,炎風暑雨情”,將筆觸轉向水澤與氣候,將感受從視覺、聽覺轉向觸覺和溫覺。“炎風暑雨”留給了讀者豐富的想象空間,風中夾雜著蓮花幽香、泥土芳香、暑氣和雨水冰熱交織的獨特感受,是我們對仲夏時節的獨特記憶。“淥沼”之清與“炎風”之熾形成對比,而“蓮花放”的靜美與“暑雨情”的滂沱又構成沖突之美。這種矛盾中的和諧,正是來自暴雨驟至與烈日當空交替的芒種物候特征。
尾聯“相逢問蠶麥,幸得稱人情”,筆鋒忽轉,由自然物候切入農事人文。“相逢問蠶麥”源自《四民月令》中“芒種之日,蠶大起,麥至熟”的記載。詩人田間偶遇農人,寒暄蠶事豐歉、麥浪收成情況。一句“幸得稱人情”,既是對風調雨順的慶幸,亦透露出農耕社會“靠天吃飯”的樸素生存智慧。
元稹此詩以自然物候為經、農事人文為緯,將螳螂破繭、伯勞鳴夏、蓮花映日、蠶麥待收編織進芒種時節的生命圖譜中,展現了傳統農耕文明“不違農時”的生存哲學,以及天人合一的永恒智慧。有芒之谷可種,豐年之基始成,讓我們在金黃的麥浪間,抽出醞釀著盛夏的麥芒,編織著希望的豐收密碼。
(人文教學部)